揭秘: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奇,她真的姓孟吗?
传说中“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并不姓孟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传承中,有许多动人的民间故事,其中“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尤为感人至深。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姜女因丈夫被修筑长城累死了,而悲愤交加,最终哭倒长城的一段传奇。然而,对于这位传奇女性的姓氏,许多人存在误解,认为她姓孟,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孟姜女,是中国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中的主人公,其人物故事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一传说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左传》。《左传》记述的是“杞梁妻哭夫”的故事,而杞梁妻正是后世孟姜女的原型。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公元前550年(齐庄公四年)秋,齐庄公姜光伐卫、晋,夺取朝歌。前549年,齐庄公从朝歌回师,没有回齐都临淄便突袭莒国。在袭莒的战斗中,齐国将领杞梁(名殖)、华周英勇战死,为国捐躯。后来齐莒讲和罢战,齐人载杞梁尸回临淄。杞梁妻哭迎丈夫的灵柩于郊外的道路,齐庄公派人吊唁。杞梁妻认为齐庄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诚意,又仓促草率,对烈士不够尊重,便毅然拒绝了齐庄公的郊外吊唁。后来,齐庄公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并把杞梁安葬在齐都郊外(杞梁墓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郎家村东)。
虽然这段故事在《左传》中并未涉及“哭夫”、“城崩”、“投水”等后世广为人知的情节,但它已呈现出了反对战争、热爱丈夫的主体框架。而“哭夫”情节的增加,是在《礼记》“檀弓”里曾子的话中提到的。至于“崩城”情节,则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中首次出现;在《列女传》中,又平添了“投淄水”的情节。刘向在《列女传》中先重述了《左传》中杞梁妻的故事,然后继续写到:杞梁妻没有子嗣,娘家婆家也都没有亲属,夫死之后成了个孤家寡人。杞梁妻“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哭声十分悲苦,过路人无不感动。十天以后,“城为之崩”。
到了东汉,王充的《论衡》、邯郸淳的《曹娥碑》进一步演义,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西晋时期崔豹的《古今注》继续夸大,说整个杞城“感之而颓”。可见,到西晋时,杞梁妻的故事已经走出了史实的范围,演变成“三分实七分虚”的文学作品了。
唐代时,杞梁妻的故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杞梁由春秋的齐人变成秦朝的燕人;杞梁妻的名字也出现了,她姓孟名仲姿,或姓孟名姜女;杞梁的死因不再是战死疆场,而是因避役被捉后筑于城墙之内,所以其妻要向城而哭;而筑于城墙之内的死尸实在太多了,只有滴血认骨才能辨别。杞梁妻的故事经过六朝、隋唐时代的加工,把崩城和秦始皇联系在了一起,这是一个不小的创造。杞梁妻在《琱玉集》所引《同贤记》中名仲姿,在敦煌曲子词中则直接被直呼为“孟姜女”。
元代时,中国的民间戏曲剧种十分发达,出现了很多杂剧大家和脍炙人口的作品,像孟姜女这样富有生命力和创作空间的故事,自然也成为戏曲创作的源泉。范郎的名字从范希郎、范四郎、范士郎、范喜郎到范杞良、范纪良、万喜良,出现很多种变异,故事的情节被铺陈得一波三折,与他们有关的其他人物,如范郎的母亲也出现在戏曲之中,使故事日渐丰满。
到了明代,明政府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相传秦朝时有个孟老汉和姜老汉一墙之隔互为邻居,孟老汉一年春天在院子的墙边种了一颗葫芦籽,经过细心浇水、施肥培育,后来
新锐游戏抢先玩
游戏攻略帮助你
更多+-
05/08
-
05/08
-
05/08
-
05/08
-
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