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宋朝八贤王的传奇身世与由来
宋朝的“八贤王”是古典文学中备受瞩目的人物,尤其在《杨家将传》、《三侠五义》等名著中频繁出现,为这些故事增添了诸多戏剧性冲突。然而,要揭开“八贤王”的真实面纱,却并非易事,因为“八贤王”并非历史中的真实人物,而是文学创作者根据一些历史传闻和民众情感倾向加工而成的虚构角色。
“八贤王”这个称号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和一些相关传说。在《贺后骂殿》中,八贤王被描绘为赵匡胤的第四个儿子赵德芳。故事中,赵匡胤突然驾崩,其弟赵光义继位,这一变故引发了诸多猜测和不满。赵匡胤的皇后贺氏让大儿子赵德昭质问叔叔赵光义,但赵德昭却被赵光义逼得一头撞死在金銮殿上。皇后贺氏带着小儿子赵德芳继续质问赵光义,赵光义为了平息事端,加封赵德芳为“八贤王”,并赐给他尚方宝剑和金锏,拥有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权力。然而,这个感人的故事并非历史事实,赵德芳在赵匡胤去世一年多后就去世了,年仅22岁,与“八贤王”的形象相去甚远。
而在《北宋志传》中,“八贤王”则变成了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赵德昭在赵匡胤去世时已经26岁,具备了继位的条件,但最终未能如愿,反被叔叔赵光义继位。赵光义为了稳定人心,加封赵德昭为京兆尹、侍中、武功郡王。然而,赵德昭并未能享受多久的荣华富贵,在北伐大辽的途中去世。尽管赵德昭拥有继承皇位的机会,但“八贤王”这一称号却似乎更多地与民间传说和文学创作相关,而非史实。
另一部作品《杨家府演义》则将“八贤王”塑造为宋太宗赵光义的长子赵元佐。赵元佐早年深得赵光义的喜爱,但因为为叔叔赵廷美求情而遭到父亲的责骂,从此失去了父爱。赵元佐的正直和勇敢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但同样地,他并非历史上真实的“八贤王”。
事实上,在多部古典文学作品中,“八贤王”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而其中最贴近“八贤王”原型的,可能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八子赵元俨。在《三侠五义》中,“八贤王”正是赵元俨。赵元俨排行第八,被当时的人称之为“八大王”,这个称号与“八贤王”颇为相似。赵元俨历经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与杨家将、杨门女将、包拯等著名人物生活在同一个时期,这也符合“八贤王”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赵元俨不仅聪明过人,而且懂得明哲保身。在宋真宗去世后,皇后刘娥开始掌权,赵元俨为了防止被迫害,开始装疯卖傻,不肯出来做事。直到刘娥病逝以后,赵元俨才恢复了神智,并且告诉了宋仁宗一个惊天秘密:原来宋仁宗赵祯并非刘娥的亲儿子,而是由李宸妃所生。当初李宸妃生下了赵祯以后,就被宋真宗抱给了刘娥抚养,而李宸妃则被晾在了一边,孤独终老。这一秘密的揭露,不仅成全了宋仁宗的“仁孝”美名,也让赵元俨在文学作品中成为了“八贤王”的最佳人选。
赵元俨之所以能成为“八贤王”的原型,不仅因为他排行第八、聪明过人、历经三朝,更因为他懂得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在宋真宗时期,赵元俨因荣王府火灾事件被贬为端王,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选择了远离政治中心,以避免进一步的迫害。在宋仁宗时期,他更是以装疯卖傻的方式,成功地避开了刘娥的猜忌和打压。这种机智和勇敢的品质,让他在文学作品中成为了备受推崇的“八贤王”。
此外,“八贤王”这一角色的塑造也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某种朴素愿望。在宋朝时期,权臣当道、朝政腐败的现象时有发生,老百姓对于忠臣良将的崇敬和对于权奸的憎恶情感十分强烈。因此,“八贤王”这一角色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忠臣良将的崇敬心理,也满足了人们对于惩处权奸的期望。在文学作品中,“八贤王”经常帮助包拯、展昭等英雄好汉解决朝廷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成为了正义和智慧的化身。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八贤王”这一角色虽然深受人们喜爱,但他毕竟是文学创作者根据历史传闻和民众情感倾向加工而成的虚构人物。在真实的历史中,并不存在一个名叫“八贤王”的人物。因此,我们在欣赏这些文学作品时,应该理性看待其中的虚构成分,不要将其当作真实的历史来对待。
综上所述,“八贤王”这一角色的来历并非简单明了,而是经过文学创作者的艺术加工和民间传说的不断丰富而逐渐形成的。尽管他并非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但他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却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形象之一。通过了解“八贤王”的来历和形象塑造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 上一篇: 微信拍一拍功能:轻松学会如何拍别人
- 下一篇: 2018年春节加班工资计算和股市休市安排是怎样的?
新锐游戏抢先玩
游戏攻略帮助你
更多+-
05/03
-
05/03
-
05/03
-
05/03
-
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