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时空伴随者的定义解析

时间:2025-01-30 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你,可能是个“时空伴随者”吗?

时空伴随者的定义解析 1

2022年初,西安的疫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一个新名词——“时空伴随者”开始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那么,到底什么是“时空伴随者”呢?

时空伴随者的定义解析 2

西安疫情爆发之后,当地紧急采取了措施,一方面对确诊病例密接者和次密接者进行排查,另一方面对病例时空伴随者进行排查。时空伴随者,是指本人的电话号码与确诊号码在同一时空网格(范围是800M*800M)共同停留超过10分钟,且最近14天任一方号码累计停留时长超过30小时以上,查出的号码为时空伴随号码。也就是说,比如,感染者14天内到过某地,而你这14天的轨迹与他有过交集,无论是身体上擦肩而过,还是通信信号上的漂移,都可能被认定为时空伴随。时空伴随者作为防疫专用新名词,刚开始很多市民不清楚什么意思,以至于一些时空伴随者收到防疫短信后很紧张,以为自己就是密切接触者或者次密接者。但实际上,筛查“时空伴随者”可以最大程度发现潜在风险人群,将更多存在“时空重合”而有可能感染的人群纳入到重点排查中,真正做到早期发现和防控关口前移。

时空伴随者的定义解析 3

时空伴随者并不等于密接者和次密接者,无需过于紧张和恐慌。但是,时空伴随者也有一定的风险,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及时向所在社区和单位报告,尽快到就近的核酸检测点开展核酸检测;途中切勿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出具后,一般需居家健康监测,健康监测期间做到“四个非必要”,即:非必要不外出,非必要不参加聚集性活动,非必要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非必要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时空伴随者是新冠疫情催生的一个新名词,在此之前,我们还听过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等防疫专用名词。那么,这几个名词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密切接触者是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阳性检测者有过接触的人,但这些人并不一定和病例有面对面的交流,也不一定被传染,只是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判定两人有过交集。从流行病学调查来看,感染新冠的德尔塔变异株的患者,他们的排毒期是比较短的,一般来说短于5天,在发病前的1到2天和发病后的1到2天传染性是最强的。按照发病时间,在病例发病前2天或无症状感染者采集标本前2天至被隔离管控时间,密切接触者在此期间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第一次接触开始至最后一次接触后观察满14天结束,需要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在隔离的第1、4、7、10、14天各进行1次核酸检测,隔离期满且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者,即可解除隔离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简称次密切接触者,这类人群是指与密切接触者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闭环境工作、聚餐和娱乐等近距离首次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人员。其中,与密切接触者频繁接触的家人和同事是重点人群。根据相关规定,次密切接触者需要实施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1、4、7天和居家健康监测第7天各进行1次核酸检测,如果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则可解除集中医学观察。

为了做好疫情防控,除了以上几类人员要及时报告之外,有时也需要普通市民配合防疫部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比如筛查病例的“同时空”人员。同时空交集人员是指14天内,与确诊患者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网格内(通常以800米×800米为检测范围),共同停留过10分钟的人。通俗地说,比如感染者14天内到过某地,而你这14天的轨迹与他有过交集,无论是身体上擦肩而过,还是通信信号上的漂移,都可能被认定为时空伴随。筛查“同时空”人员可以最大程度发现潜在风险人群,将更多存在“时空重合”而有可能感染的人群纳入到重点排查中,真正做到早期发现和防控关口前移。

2021年7月,南京禄口机场疫情爆发,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南京市公安局发布了《关于检举揭发违反疫情防控违法犯罪行为的通告》,呼吁广大市民积极检举揭发相关违法犯罪线索,包括: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同时空伴随人员以及从有本土疫情地区来宁返宁人员,不主动报告或故意隐瞒旅居史、接触史、健康状况等信息,不配合防疫人员工作,造成疫情传播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同时空伴随人员等,在接到有关疫情防控流调电话或短信提示后,拒不配合、谎报瞒报行程和健康状况的;进出火车站、汽车站、机场、公路服务区以及乘坐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时,拒不配合健康信息核查,拒绝配合身份登记、体温检测、健康码、行程码查验、核酸阴性证明查验、车辆人员分流等防疫措施的;纳入核酸检测范围的人员,拒不参加统一组织的核酸检测的;健康码为黄码、红码的人员,不按照规定居家健康监测或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疫情防控期间,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居民拒不配合封控管理、隔离医学观察、健康监测等防控措施的……

在疫情防控中,大数据排查对于行程史、接触史的确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人为了逃避疫情防控检查,故意隐瞒行程史、接触史,这会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极大的隐患。比如,有人故意关闭手机或拔掉手机卡来逃避大数据排查。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也是违法的。手机即使关机,也会与基站之间进行信号传输,通过定位基站位置,同样可以确定手机的位置信息。行程码定位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手机信息来确定用户的位置,手机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进行基站定位、Wi-Fi定位、GPS定位等多种定位方式的交互使用,从而来确定用户的精确位置。比如基站定位,就是通过手机信号来源来判断用户的位置,准确度大约在50米左右,即便手机关机,只要手机中的SIM卡还在,依然可以确定其大致的位置信息。因此,故意关闭手机或拔掉手机卡来逃避大数据排查是行不通的,这样做只会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