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申请苏州苏城码的步骤指南

时间:2025-02-09 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如何申请苏州的苏城码

申请苏州苏城码的步骤指南 1

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为确保市民及来访人员的健康安全,苏州市实施了苏城码制度。苏城码是苏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指定的通行服务码,全市范围内通用,不仅作为广大民众日常出行的重要凭证,同时也是防疫人员查验的主要依据。那么,如何申请苏城码呢?以下将从申请条件、申请渠道、申请流程、注意事项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申请苏州苏城码的步骤指南 2

一、申请条件

苏城码主要面向以下几类人员开放申请:

申请苏州苏城码的步骤指南 3

1. 准备从外地来苏州的非本市户籍人员:这些人员需要在来苏前进行申请,以便在进入苏州时出示苏城码。

2. 准备从外地返回苏州的本市户籍人员:同样,这些人员也需要在返回前申请苏城码,以便在回到苏州后顺利进行通行。

3. 已在苏州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已在苏州居住或工作的非本市户籍人员需要申请苏城码,以便在日常出行中方便快捷通行。

4. 已在苏州的本市户籍人员:虽然这部分人员并非必须申请,但为了方便快捷通行,苏州市鼓励本市户籍人员也主动如实申报苏城码。

此外,老人、小孩等没有条件申请的人员,并不影响其正常的工作生活,可以采取携带身份证件、开具证明等原有方式出行。如确实无法申请,可就近联系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提供服务。

二、申请渠道

申请苏城码主要有以下几种渠道:

1. 扫描指定二维码:通过扫描苏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提供的指定二维码,直接登录申请页面。

2. 支付宝APP:打开最新版支付宝APP,在首页的菜单栏中找到“健康码”,点击进入后,根据定位显示对应城市的健康码,点击“立即查看”进行申请。

3. 微信公众号:关注“苏州公安微警务”等微信公众号,点击“苏城码”登录模块进行申请。

三、申请流程

申请苏城码的流程相对简单,只需按照以下步骤操作即可:

1. 填写个人信息:

通过上述任一渠道进入申请页面后,需要如实填写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居住地等。

填写完毕后,点击提交按钮。

2. 获取苏城码:

提交信息后,系统会根据填写的信息和后台大数据分析自动生成苏城码。

苏城码分为红、黄、绿三色动态管理。显示红色,说明系疫情重点地区来苏人员或者未解除医学管理措施人员;显示黄色,说明系发热门诊留观人员的共同居住家庭成员,有干咳、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人员和其他需要关注人员;显示绿色,说明系未见异常或者已解除医学管理措施人员。

3. 核验身份信息:

如果是本人领取实体卡,通过苏城码电子绿码、身份证、户口本或居住证等核验身份。

如果是代领,申领人和代领人的信息都要核验。社区(村)工作人员核验相关信息后,按程序登记相关事项,盖章发放苏城码绿码实体卡。

对于不具备自行申请苏城码条件的老年人、未成年人等人员(含本市户籍人员和非本市户籍人员),可由家人代申领。代申领功能已在微信端、支付宝端全面上线,每人最多可帮6个家人代申领苏城码。如无法请家人帮忙,可携带本人身份证、户口本至居住地社区(村)便民服务中心,由工作人员代为申请。

四、注意事项

在申请和使用苏城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如实填写信息:

申请人必须如实填写个人信息,不实申报人员将纳入征信系统惩戒,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一律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动态管理:

苏城码会根据申报信息及后台大数据分析动态调整。遇有查验时,民众应实时打开苏城码并主动出示。

显示为红码的人员,应在定点医院诊治或者实施隔离医学观察14日;显示为黄码的人员,应实施隔离医学观察7日。持红码和黄码者满足解除条件后可自动转为绿码。

3. 正常使用:

持绿码者,可以在苏州市行政区域内通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按需持码出示,并配合体温检测等工作。

持“绿码待定”者,限其在必需的工作生活区域通行。

持红码和黄码者,禁止在本市行政区域内通行。

4. 特殊情况:

老人、小孩等没有申领绿码的,不影响其正常的工作生活,可采取携带身份证件、开具证明等原有方式出行。

已经获取苏城码的老人、小孩,无需重新申领。

5. 咨询渠道:

在申请和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在支付宝“苏城码”页面线上进行咨询,或者拨打苏州市“12345”进行咨询。

6. 时效性问题:

苏城码在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自动停用。

7. 隐私保护:

苏城码采集的所有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相关信息用于疫情防控之外的任何用途。

五、总结

苏城码作为苏州市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为市民和来访人员的健康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申请苏城码的过程简单便捷,只需如实填写个人信息,即可获取相应的通行码。在申请和使用过程中,需要遵守相关规定,如实申报信息,动态管理苏城码,以确保通行顺畅和安全。同时,也要关注疫情防控的最新动态,积极配合各项防控措施,共同维护良好的疫情防控秩序。